(陈爱中/文)8月5日,“百年汉语新诗批评与罗振亚诗学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近60人就百年新诗批评、罗振亚诗学思想等论题进行研讨。

图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办,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友总会、文学院、科研处和学术理论研究部等具体承办,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付军龙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大会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崇林教授主持。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诗探索》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江学者王尧教授,辽宁省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小说家滕贞甫,东北网总编辑包临轩,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院长于文秀教授等在开幕式上做精彩发言。
罗振亚教授长期从事汉语新诗的研究与教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诗学研究论文三百余篇,出版《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论》《中国新诗的历史与文化透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等学术专著。主编《龙江特色作家》丛书、《龙江当代文学大系》、“太阳岛论丛”等系列丛书,为黑龙江地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黑龙江省社科一等奖、黑龙江省模范教师获得者,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培养出的杰出校友。
与会学者认为,罗振亚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躬耕诗坛,并从诗歌批评的现场出发,关注汉语新诗历史与现实,追踪汉语新诗思潮的变迁,从创作的实际出发,注重对文本的开掘和探析,并以客观的史学意识厘定汉语新诗的发展流变。在对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做深入细致耙梳后,近几年来,尤为重视先锋诗歌的研究,成为国内汉语新诗研究的重要学者和批评家,已然建立了独具体系的研究格局。作为诗人与诗歌批评家,罗振亚能够从理论到实践,将两种不同的诗学文本相辅相成,很好地融合了创作的感性和理论的抽象,具有较高的诗学写作辨识度。
叶延滨先生充分肯定了罗振亚为汉语新诗的理论建设和发展所做的贡献,阐述了罗振亚的诗歌研究历程和道义担当。吴思敬先生认为, 强烈的承担意识和使命感,使罗振亚能以饱满的热情,始终站在诗歌批评的现场,追踪新的诗歌潮流与诗歌现象。王尧教授从学术传承的角度重点谈到了罗振亚对年轻学术力量的培养,在他的引领下,涌现出一批学术理论功底扎实、问题意识强的年轻博士、教授,为汉语新诗批评人才的储备做出了重要贡献。东南大学王珂教授认为罗振亚教授是一位具有“才、胆、识、力”的学者,能够集诗史家、诗论家和诗评家为一身。包临轩总编从三个感受——即作为诗歌评论家对中国诗歌理论建构的独特贡献,作为诗歌教育家有效推动诗歌艺术在两个层面的扩展和通约,以及始终保持诗意情怀的学者初心与精神担当,对罗振亚的学术成果和情怀风骨进行了深入的探析;于文秀教授从罗振亚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述北大荒诗歌与西部诗歌的差异的文章出发,阐述其诗学思想的原初性架构。山东师范大学的吕周聚教授、辽宁师范大学的张学昕教授、黑龙江大学马汉广教授、岭南师范大学的张德明教授、齐齐哈尔大学肖国栋教授、牡丹江师范学院车红梅教授,从各自的阅读经验出发,较为深入地评论罗振亚的诗学思想;黑龙江大学叶红教授、邵波博士、南开大学卢桢博士、三峡大学刘波博士等年轻学人纷纷发言,阐述对罗振亚诗学思想的长期以来的学习感受。哈尔滨师范大学徐志伟教授从语言分析的角度谈论了罗振亚诗学思想的语言策略,宋宝伟副教授从现代主义诗歌批评的历史演进及精神坚守的宏观格局中,探讨罗振亚诗学思想的核心要素,董秀丽副教授从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成长的角度,阐述了罗振亚的诗学教育思想。
正值2017年汉语新诗诞生百年,大会还就“百年汉语新诗批评”、新诗批评与罗振亚诗学思想的关系等宏观问题进行研讨,引发众多富有创建的学术话题。沈奇论述到“汉语诗心”与“汉语诗性”的关系,并强调生存体验、生命体验和生活体验对汉语新诗的根本性意义。方长安则从《新诗年选(一九一九年)》的现代诗学立场与诗歌史价值出发,谈到对新诗建构与发展问题的思考。吴井泉从“平衡与生长”的角度论述中国先锋诗歌的文化走向问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话题。陈爱中对新世纪新诗批评的有效性的质疑,叶红对新月诗歌、柴华对象征主义诗歌、刘波对新世纪诗歌批评的文体意识,董秀丽对女性诗歌的智性书写等评述,增益了大会的学术研究深度。
哈尔滨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郝文斌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侯敏教授以及校友总会、学术理论研究部等单位的代表、教师也参加了大会。
大会的召开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网、东北网和哈尔滨新闻网都做了相关报道,作家网、中国诗歌网做了转载。
以上图片由东北网提供